太平书院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太平书院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太平书院:点燃扬中“文明星火” (钱吕军)

2019-11-19 15:17| 发布者: elyoo| 查看: 6894| 评论: 0|原作者: 钱吕军|来自: 扬中日报

摘要: 太平书院创设的本意是通过封建的教化,去培养“顺民”,但客观上促进了扬中教育发展,乃至社会文明进步。
原载《扬中日报》2019年11月19日第八版(整版),作者系扬中党校副校长。

  穷奔沙洲,富奔城。扬中的先民大抵是一些因为战争、灾祸、灾害等原因而背井离乡逃难至此的穷苦百姓。在严酷的自然斗争和生产生活斗争过程中,扬中人日渐养成了刚毅勇武的性格,形成了强悍的民风,“地窎民顽,夙称强悍”“其民俗素好争讼,著于远迩”。
  扬中强悍的民风,在战争年代让统治者看到了利用的价值。太平天国运动时,扬中周边的丹阳、常州、苏州等地先后被太平军攻陷,附近居民纷纷逃到扬中避难。为抵御虎踞江南、窥视江北的太平军,满清地方官员在拥有长江天堑之险的扬中大搞团练,“按户出丁,编甲为伍,巡江堵御”。依靠百姓的力量,竟然使得太平军“不敢渡江而北”,从而保全了洲境,护卫了难民。
  战争结束后,曾经让统治者借以利用的百姓力量又让他们感到了害怕,“强悍之名益彰”“昔日借洲民以御贼者,今又恐洲民强悍而生事”。
  如何管治扬中的洲民?当时的统治者中是有不同意见的。一种观点,主张通过“添设官长”,以加强行政力量的方法来实现;另一种观点,认为“洲民之顽梗,由于失教”“唯有设书院、义学等以教之”,即以教育教化的方式来达到。
  太平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,目的是要通过设立书院,发挥“以书院代官长,而化民之不率”的作用。
  同治五年(1866年),在郡守李仲良的主持下,六邑共建太平书院。《泰兴县志》记载,“太平书院,同治五年建。洲与扬(扬州)之江(江都)、甘(甘泉,今邗江),常(常州)之武进,镇(镇江)之徒(丹徒)、阳(丹阳)合境,六邑共建斯院。”太平书院的地点设在了长旺龙王庙 (现长旺中心小学)。对此,《丹徒县志》有明确的记述,“权设太平洲徒邑之龙王庙,同治五年郡守李仲良建”。根据《太平书院碑记》(编按:原题《太平洲书院碑记》,出自《瑞芝山房文钞》,作者戴燮原)记载,太平书院讲授的内容主要是“圣谕”和“朱子小学”,即“圣谕十六条”和“小学三百五十章”,讲习服行。创设之初只有学生“七八人”,但是不久之后就“远近咸集,多至二百余人,甚为鼓舞兴起”。太平书院在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由六邑共治改隶新设立的太平厅。
  太平书院的创办,得到当时满清大员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人的关注,专门题写了匾额赠送。《丹徒县志》记载,院有匾额三:一曰太平书院,巡抚李鸿章书;一曰学海观澜,总督曾国藩书;一曰六邑观摩,郡守李仲良书。
  太平书院开了官方在扬中建院办学的先河。其创设的时间甚至比扬中设厅建县的时间还早。据《扬中县志》记载,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奏准设太平厅 (1911年,改太平厅为太平县;1914年,太平县改称扬中县),扬中方才单独建置,这已是在书院建成的38年后了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文明扬中的历史是从一座书院——太平书院开始的。
  此外,鸣凤书院和宝晋书院均在扬中拥有学田,并有“掌教”讲授儒家经典。 
  太平书院创设的本意是通过封建的教化,去培养“顺民”,但客观上促进了扬中教育发展,乃至社会文明进步。
  “沧海何曾断地脉,白袍端合破天荒。”清末时期,扬中私塾教育遍及全邑,两三个自然圩即设有1所私塾,共有私塾300余所,就读的学生有7000余人。在清末的科举考试中,应试中式的,有文举人何士俊、武举人郭万松,秀才30余名。崇文重教、崇德向善日益成为扬中的一种风气、风尚,百姓有了“宁让上人讨饭,不让下人瞎眼”的说法。
  民国时期,1912年太平书院改称太平校士馆。1926年在此设 “农民教育馆”;1934—1936年,改称 “民众教育馆”;1936—1938年,改称中心民众学校。
  抗战时期,在太平书院旧址举办的扬中县师资训练班,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  据 《扬中文史资料第一辑》(扬中县师资训练班)记载,全面抗战爆发后,特别是淞沪会战爆发后,在上海等地谋生的扬中人,纷纷返回家乡。在江南各城市读书的扬中学生,因为学校解散,也陆续返回扬中。在此期间,扬中举办了扬中县师资训练班。训练班的地点就设在了原太平书院旧址(后迁至庆善堂)。这时候的扬中,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。训练班学生中既有中共党员,也有国民党党员。在当时的训练班,我们党建有党支部,由中共扬中工委书记李中同志直接领导。施光前、曹道祥、李为农、王德文等十多名中共党员曾在此接受培训,并积极从事发展党员工作。新四军挺纵管文蔚司令曾到训练班讲话,勉励大家,搞好团结,好好学习。
  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这些学生大部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,为抗日战争胜利、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但也有些人走上反革命道路,虞有成、张锡昆等因为叛变投敌而被人民政府处以死刑。
  1940年1月11日,日军侵占扬中时,纵火焚毁了龙王庙和中心民众学校 (原太平书院旧址)。
  渠水涓流,文脉不断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的领导下,文明扬中书写了新的篇章。
  原教育局局长顾明社在其撰写的 《江洲教育赋》中,用诗意的语言写道,“建国十七,煌绩斑斓;人材英才,百行彰显。县中学府,卧虎藏龙;北大清华,入校成串。中办国办,莅扬招贤;荣耀故里,勤廉京官。木秀云根,泉出深谷;桃李展其缤纷,鲲鹏振其羽翼;腾蛟起凤荣臻,春花秋实斐然。”
  改革开放以来,扬中人民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,也续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传奇。
  扬中先后五次在全市开展扬中精神大讨论,先后概况凝练了“团结、勤俭、开拓、奉献”“团结拼搏、勇闯大业、敢于超越”“自强不息、众志成桥”“诚信博大,自强不息”和“上善若水,自强不息”的扬中精神。每一次扬中精神大讨论都成为扬中人解放思想的过程、释放活力的过程。特别是在发展“供销员经济”过程中,扬中人最早孕育形成了以“走遍千山万水、吃尽千辛万苦、说尽千言万语、历经千难万险”为内容的“四千四万”精神,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江苏精神的重要内容。
  今天的扬中,走在了高质量发展的前列。人杰地灵、人才辈出,马伟明、包信和、钱锋等扬中籍院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根据《扬中市统计局关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》公布数据:扬中教育现代化“双创”工作完成率达100%,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实现全覆盖。2018年的一本、二本达线率分别为41.5%、90.14%。
  教育兴、民风淳、社风正。只有33万常驻人口的扬中,注册志愿者就达5.59万人,平均每5个扬中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。仅2017年以来,扬中的朱建华、孙纪明、沈纪芳等7人(组),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“江苏好人”等荣誉称号。扬中先后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、省道德模范陈德龙,江苏省道德模范郭纪荣夫妇,省道德模范提名奖陆明才、张芝荣等。大爱扬中,是扬中城市的文明标识。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,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。回望过去,太平书院已点燃扬中文明发展的“星星之火”。展望未来,江中明珠扬中必将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文明之光。
(本文引用相关文史资料由文心雕龙艺术馆陆尊提供)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版权所有:扬中市太平书院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部

苏ICP备09003634号

苏公网安备 32118202000174号

GMT+8, 2024-4-25 02:21 , Processed in 0.089563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